明代女文学家黄峨 她的爱情和才情令世人动容_北京时间

明代女文学家黄峨 她的爱情和才情令世人动容

黄峨(1498-1569)明代女文学家,字秀眉,四川遂宁人。行走黄峨古镇,想起黄峨之生平,耳边似乎想起了遂宁音乐家陈晓铃作的那首《黄峨吟》,尤其感慨黄峨一生的坎坷与传奇。

明代女文学家黄峨 她的爱情和才情令世人动容

黄峨与杨慎的爱情故事传颂至今

明代女文学家黄峨

她的爱情和才情令世人动容

黄峨简介

黄峨(1498-1569)明代女文学家,字秀眉,四川遂宁人。文学家杨慎之妻,人称黄安人。能诗词,散曲尤有名,所作有《杨夫人乐府》,其中多与杨慎《陶情乐府》所收者相混,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《杨升庵夫妇散曲》,又有《杨状元妻诗集》。

她出自"诗人世家"、"官宦门第";在遂宁明代历史文化名人中,她是仅有的一名女性;她能文工诗,更擅词曲,被称为"曲中李清照"、"明朝林徽因";在现今的遂宁安居区玉丰镇,人们以她的生平事迹为创意源打造的古镇,已是遂宁历史文脉延续的符号之一。

她就是明代女文学家--黄峨。这位明工部尚书之女,少小聪慧,文采出众,幼年即以诗词曲赋享誉巴蜀。后嫁新都状元杨升庵(又名杨慎)为妻后,夫妻之间常以文相会,吟诗作赋,更成就了蜀中文坛一段佳话。

这名遂宁才女与她的故乡有着哪些渊源?她在文学上有着怎样的成就?世人对她的艺术和学术精髓又进行了怎样的挖掘与传承?记者进行了关注。

【寻名人遗迹】在黄峨古镇中忆黄峨

驱车行至安居,当路边飘过一片明清风格的民居时,便知道离遂宁才女黄峨的遗迹已经不远了。黄峨古镇就坐落在静静的玉丰河畔。

据《遂宁市志》记载,黄峨就出生于遂宁县西眉乡皇榜寺。为了纪念这位明代女文学家,人们在这里以她的生平事迹为渊源,修建了黄峨古镇。如今,这里已是遂宁历史文脉的延续符号之一,是遂宁重要旅游景点。

古镇之古,在于落满历史尘埃的老建筑、在于回味悠长的人文典故。在这片明清徽派风格的建筑中,你不时可以看到古街、古桥、古树、古井、古渡、古院落、古戏楼、古茶坊等"八古"景观。

古镇也新,这里既是文化古镇、休闲古镇,也是生态古镇、旅游新镇。记者从安居区住建局了解到,去年,玉丰镇所在的高石村也就是现在的黄峨古镇,被纳入"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"名录名单。

因为正在升级打造中,所以来这里的游人并不多。进入古镇,在入口广场上,可以看到一座黄峨与其丈夫杨升庵的雕像。在绿树红花中,两人形态恰似在吟诗作赋。黄峨生平馆、南山书院、黄氏庄园、烟雨阁、致远楼、积玉楼等建筑,就依次坐落在古镇中。在黄峨生平馆,游人可以了解到黄峨的生平事迹;南山书院、致远楼等建筑再现的是黄峨读书作曲之场景。

相传,正德9年(1514年),黄峨跟随辞官的父亲黄珂从京城回到老家遂宁。

冬去春来,在遂宁的闺阁之中,黄峨忆及京城旧事,遂调动琴弦,弹唱了新作的《玉堂客》散曲,抒发了她对昔日亲朋好友的眷迹之情:"东风芳草竟芊绵,何处是王孙故园?梦断魂劳人又远,对花枝,空忆当年……"也正是这首流传到京城的散曲,令杨升庵读后深感这位才女的才情,并为之所动,才有了后来的伉俪情深。

【说名人故事】遂宁才女的才情与爱情

行走黄峨古镇,想起黄峨之生平,耳边似乎想起了遂宁音乐家陈晓铃作的那首《黄峨吟》,尤其感慨黄峨一生的坎坷与传奇。而关于黄峨,她的才情与爱情不可割裂开来。

黄峨的丈夫,是明朝状元、著名学者、新都人杨慎(字用修,号升庵),她与杨慎的爱情故事,一直被传颂至今。

少女时期展才情

被誉"东汉女班昭"

弘治11年(1498年),黄峨(字秀眉)出生。在书香弥漫的黄氏家庭中,聪明好学的黄峨,学得了很多文化知识。尤其是在母亲聂氏的教导下,谨守闺训,好学上进,写得一手好字,弹得一手好琴,而对于作诗文、填词曲更有着高深造诣。

她在《闺中即事》一诗中写道:金钗笑刺红窗纸,引入梅花一线香;蝼蚁也怜春色早,倒拖花瓣上东墙。

由此可见,黄峨这位天真烂漫的少女,不堪闺中寂寞,向往春日美景;观察生活细致,写作技巧高明。因此,长辈们十分器重她,常指导她比喻为"东汉女才子班昭"。

尚书女知府妹

嫁给杨家状元郎

正德十二年(1517)杨升庵因上疏劝谏,未被采纳,以养病为名,回到新都,读书自娱。不久,其原配夫人王氏病故。次年,升庵得知聪明有才、美丽多情的黄峨年过二十尚未许人,便征得父亲的同意,遣人做媒。黄杨二家交谊深厚,门当户对,一说即成。于是,升庵备办丰厚的聘礼,亲自往遂宁迎娶黄峨。

当彩轿到了新都,倾城震动,人们都争先恐后来看这位"尚书女儿知府妹、宰相媳妇状元妻"的绰约丰姿。

黄峨嫁到新都杨家后,与杨慎如胶似漆,恩爱有加。两人都有才,都爱好文学,结合后更是切磋诗文,填词作曲,弹琴作画,花前月下,过着幸福又浪漫的生活。

在很多人看来,这样的生活能过一辈子,那当然是极好的事儿。但黄峨不这么认为,她觉得杨慎应该继续去施展政治抱负,不断鼓励杨慎进京复职。婚后第二年秋天,在黄峨的陪同下,杨慎回到北京,出任经筵展书官(给皇帝上课时,负责展示书籍的官员)。

可惜,美好的婚姻生活仅过了5年,黄峨就因杨慎的遭遇面临着人生的一大转折点。

杨慎谪戍云南

黄峨不离不弃

嘉靖3年(1524年),杨慎因大议礼带头跪门哭谏,触怒了嘉靖皇帝,被罚到云南谪戍充军,由此夫妻分离。

虽然夫妻相隔遥远,但感情更加深厚。一旦空闲下来,黄峨就抑制不住地思念杨慎。何以解忧?唯有诗词。黄峨写了不少诗词,寄给杨慎。夫妻靠着鸿雁传书,排解相思之苦。

嘉靖5年(1526年),杨廷和因担忧国事、思念儿子而病倒。杨慎闻讯后,请假回家探望父亲。杨廷和见到儿子,精神大好,病也很快好了起来。黄峨决定陪同杨慎去云南戍所。在云南,他们一起饱尝流放之苦,躲避叛军和瘟疫,生活艰苦又淡泊。但黄峨爱心不移,与杨慎同甘共苦,互相体贴,常以词曲唱和,交流心声,成为杨慎讲学、著书的贤内助。

嘉靖8年(1529年),杨廷和病逝,杨慎和黄峨回家奔丧。打理完丧事后,杨慎又去云南服刑,黄峨留在新都继续挑起家庭重担。此后到杨慎去世的整整30年里,杨慎只回来了5次。

在长年的思念中,黄峨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名篇《寄外》:"雁飞曾不到衡阳,锦字何由寄永昌?三春花柳妾薄命,六诏风烟君断肠。曰归曰归愁岁暮,其雨其雨怨朝阳。相闻空有刀环约,何日金鸡下夜郎?"

隆庆3年(1569年),在杨慎死后10年,黄峨病故与杨慎合葬在新都西郊其祖父杨春墓的左边。她和杨慎一样,都活了71岁,实现了与杨慎"生同心,死同穴"的誓愿。

【听名家谈名人】能文擅词被称为"曲中李清照"

除了与丈夫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,黄峨令世人动容的,还有她的才情。

黄峨能文工诗,更擅词曲,尤其是散曲艺术性很高,被称为"曲中李清照"、"明朝林徽因",与卓文君、薛涛、花蕊夫人并称为"蜀中四大才女"。作品有《杨夫人乐府》,其中又因为与杨慎《陶情乐府》所收者相混,后世有学者将两人之作合编为《杨升庵夫妇散曲》。

而历来对黄峨的作品,评价都很高。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徐文长称赞她"旨趣闲雅,风致翩翩,填词用韵,天然合律",万历版《杨夫人乐府词余》序中,称她"才情甚富,不让易安、淑真"。 《黄莺儿》则被明代诗人张琦在《衡曲尘谈》誉为"字字绝佳"。

遂宁籍文史学者、巴蜀文化研究专家、张船山研究专家胡传淮这样说到:"黄峨以写离情见长,风格清新活泼、爽朗跳脱,感情浓郁而细腻,女性情态毕现。如《梧叶儿》、《折挂令》、《驻马听》、《落梅风》、《黄莺儿》、《罗江怨》诸曲,都写得缠绵悱恻,一波三折,催人泪下。而且,黄峨散曲内容较广泛,题材也较丰富,艺术性很强,被历代学者奉为我国古代妇女著作中的珍品。"

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、山西诗词学会副会长、黄河散曲社副社长张四喜则表示:"黄峨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通俗质朴之姿与活泼诙谐之趣,充分显示了元曲语言的当行本色。"

【黄峨价值在现代】 世人挖掘传承她的名人文化

黄峨才情兼备,关于她的故事与诗作,说都说不完。这位遂宁才女也可谓是遂宁一大宝贵的历史名人资源。而在现今遂宁,当地政府与学者对她的挖掘与传承不仅仅停留在黄峨古镇的打造上。

今年4月15-16日,一场特殊的 "研讨会"在遂宁举行,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精英、文朋诗友欢聚一堂,为的就是共同研讨黄峨散曲的艺术和学术精髓,并力促诞生一批精品力作,以此弘扬黄峨散曲。

在研讨会上,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杨颖指出,人文遂宁诗韵悠长,文贤之邦盛名远扬,共同研讨黄峨散曲的艺术和学术精髓,对于研究散曲文学价值、唱响"遂宁散曲"品牌、推进遂宁"文化强市"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。

遂宁要挖掘的不止是"黄峨散曲"。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遂宁市、安居区深挖黄峨文化,打造"黄峨文化"品牌,如先后举办了首届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,出版发行了"黄峨文化系列丛书",编辑出版了黄峨文化本土教材,拍摄"黄峨文化"专题片等,为传承、传扬"黄峨文化"做出了积极探索。

不仅如此,在安居还成立了"黄峨文化传承创新工程"领导小组,不断挖掘和赋予黄峨文化新的时代内涵;实施"黄峨文化展示中心(一坊三馆)"文化提升工程,把该基地建成为集传习、教育、参观、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历史名人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并借此平台广泛开展黄峨文化宣传普及活动。

安居区副区长潘昀还表示,接下来将筹备拍摄《才女春秋》影视作品,组织创作大型原创舞台剧三部曲《尚书女儿知府妹》《宰相媳妇状元妻》《风华绝代女诗人》等艺术精品,促进安居的黄峨文化品牌在广度、深度和高度上取得新的突破。

民间

传说

黄峨捐簪之处

被命名为"首饰垭"

由于待字闺中足不出户,青春之年即远嫁新都,黄峨在家乡遂宁并未留下多少人所共知的传奇,只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,留下了这样一个传说。

黄峨出嫁数年后,终于思乡情切,于某日起程返乡省亲。到了遂州地界,在玉丰的某一垭口上,正巧遇上了外出巡视的县令。那时的官道远没如今的宽阔平坦,两人的轿子堵在了一处狭窄的路口上。

县令从丫鬟口中,知道眼前这位正是一代才女黄峨。于是马上下轿前往迎接。黄峨看到家乡官道如此狭窄难行,随即从自己的头上取下金簪一枚,交到县令手中,作为修路的捐赠。

县令回衙后,立即命人将黄峨捐簪修路一事行文张榜,告示全县。全城军民商贾闻之无不感动,纷纷捐款捐物,出人出力,齐心协力修建官道,终于拓宽修缮了这条全县百姓出入斗城的必经之道……而黄峨捐簪之处则被百姓命名为 "首饰桠"。

记者翻阅《遂宁市志》考证,发现如今的安居区,的确有多个村镇以"垭"为命,但"首饰垭"一名却是在现今的射洪县广兴镇首饰垭。所以,这一流传于民间的传说真实与否现已无从考证,但在这位聪慧才女的身上,我们多少又读出了一些让人感怀的故土旧事……

相关链接

黄峨与明代遂宁黄氏家族

黄峨所在的明代黄氏家族,世代居住在遂宁县西眉乡皇榜寺,号称"诗人世家"、"官宦门第"。从黄峨曾祖父黄鉴,至其侄黄若榛,共历五代,一百余年间,这个家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,尚书、布政使、知府、进士、举人、贡生10多个,可谓满门生辉,占尽风光。

本版采写

全媒体记者 刘佳佳

明代女文学家黄峨 她的爱情和才情令世人动容

黄峨(1498-1569)明代女文学家,字秀眉,四川遂宁人。行走黄峨古镇,想起黄峨之生平,耳边似乎想起了遂宁音乐家陈晓铃作的那首《黄峨吟》,尤其感慨黄峨一生的坎坷与传奇。

明代女文学家黄峨 她的爱情和才情令世人动容

黄峨与杨慎的爱情故事传颂至今

明代女文学家黄峨

她的爱情和才情令世人动容

黄峨简介

黄峨(1498-1569)明代女文学家,字秀眉,四川遂宁人。文学家杨慎之妻,人称黄安人。能诗词,散曲尤有名,所作有《杨夫人乐府》,其中多与杨慎《陶情乐府》所收者相混,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《杨升庵夫妇散曲》,又有《杨状元妻诗集》。

她出自"诗人世家"、"官宦门第";在遂宁明代历史文化名人中,她是仅有的一名女性;她能文工诗,更擅词曲,被称为"曲中李清照"、"明朝林徽因";在现今的遂宁安居区玉丰镇,人们以她的生平事迹为创意源打造的古镇,已是遂宁历史文脉延续的符号之一。

她就是明代女文学家--黄峨。这位明工部尚书之女,少小聪慧,文采出众,幼年即以诗词曲赋享誉巴蜀。后嫁新都状元杨升庵(又名杨慎)为妻后,夫妻之间常以文相会,吟诗作赋,更成就了蜀中文坛一段佳话。

这名遂宁才女与她的故乡有着哪些渊源?她在文学上有着怎样的成就?世人对她的艺术和学术精髓又进行了怎样的挖掘与传承?记者进行了关注。

【寻名人遗迹】在黄峨古镇中忆黄峨

驱车行至安居,当路边飘过一片明清风格的民居时,便知道离遂宁才女黄峨的遗迹已经不远了。黄峨古镇就坐落在静静的玉丰河畔。

据《遂宁市志》记载,黄峨就出生于遂宁县西眉乡皇榜寺。为了纪念这位明代女文学家,人们在这里以她的生平事迹为渊源,修建了黄峨古镇。如今,这里已是遂宁历史文脉的延续符号之一,是遂宁重要旅游景点。

古镇之古,在于落满历史尘埃的老建筑、在于回味悠长的人文典故。在这片明清徽派风格的建筑中,你不时可以看到古街、古桥、古树、古井、古渡、古院落、古戏楼、古茶坊等"八古"景观。

古镇也新,这里既是文化古镇、休闲古镇,也是生态古镇、旅游新镇。记者从安居区住建局了解到,去年,玉丰镇所在的高石村也就是现在的黄峨古镇,被纳入"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"名录名单。

因为正在升级打造中,所以来这里的游人并不多。进入古镇,在入口广场上,可以看到一座黄峨与其丈夫杨升庵的雕像。在绿树红花中,两人形态恰似在吟诗作赋。黄峨生平馆、南山书院、黄氏庄园、烟雨阁、致远楼、积玉楼等建筑,就依次坐落在古镇中。在黄峨生平馆,游人可以了解到黄峨的生平事迹;南山书院、致远楼等建筑再现的是黄峨读书作曲之场景。

相传,正德9年(1514年),黄峨跟随辞官的父亲黄珂从京城回到老家遂宁。

冬去春来,在遂宁的闺阁之中,黄峨忆及京城旧事,遂调动琴弦,弹唱了新作的《玉堂客》散曲,抒发了她对昔日亲朋好友的眷迹之情:"东风芳草竟芊绵,何处是王孙故园?梦断魂劳人又远,对花枝,空忆当年……"也正是这首流传到京城的散曲,令杨升庵读后深感这位才女的才情,并为之所动,才有了后来的伉俪情深。

【说名人故事】遂宁才女的才情与爱情

行走黄峨古镇,想起黄峨之生平,耳边似乎想起了遂宁音乐家陈晓铃作的那首《黄峨吟》,尤其感慨黄峨一生的坎坷与传奇。而关于黄峨,她的才情与爱情不可割裂开来。

黄峨的丈夫,是明朝状元、著名学者、新都人杨慎(字用修,号升庵),她与杨慎的爱情故事,一直被传颂至今。

少女时期展才情

被誉"东汉女班昭"

弘治11年(1498年),黄峨(字秀眉)出生。在书香弥漫的黄氏家庭中,聪明好学的黄峨,学得了很多文化知识。尤其是在母亲聂氏的教导下,谨守闺训,好学上进,写得一手好字,弹得一手好琴,而对于作诗文、填词曲更有着高深造诣。

她在《闺中即事》一诗中写道:金钗笑刺红窗纸,引入梅花一线香;蝼蚁也怜春色早,倒拖花瓣上东墙。

由此可见,黄峨这位天真烂漫的少女,不堪闺中寂寞,向往春日美景;观察生活细致,写作技巧高明。因此,长辈们十分器重她,常指导她比喻为"东汉女才子班昭"。

尚书女知府妹

嫁给杨家状元郎

正德十二年(1517)杨升庵因上疏劝谏,未被采纳,以养病为名,回到新都,读书自娱。不久,其原配夫人王氏病故。次年,升庵得知聪明有才、美丽多情的黄峨年过二十尚未许人,便征得父亲的同意,遣人做媒。黄杨二家交谊深厚,门当户对,一说即成。于是,升庵备办丰厚的聘礼,亲自往遂宁迎娶黄峨。

当彩轿到了新都,倾城震动,人们都争先恐后来看这位"尚书女儿知府妹、宰相媳妇状元妻"的绰约丰姿。

黄峨嫁到新都杨家后,与杨慎如胶似漆,恩爱有加。两人都有才,都爱好文学,结合后更是切磋诗文,填词作曲,弹琴作画,花前月下,过着幸福又浪漫的生活。

在很多人看来,这样的生活能过一辈子,那当然是极好的事儿。但黄峨不这么认为,她觉得杨慎应该继续去施展政治抱负,不断鼓励杨慎进京复职。婚后第二年秋天,在黄峨的陪同下,杨慎回到北京,出任经筵展书官(给皇帝上课时,负责展示书籍的官员)。

可惜,美好的婚姻生活仅过了5年,黄峨就因杨慎的遭遇面临着人生的一大转折点。

杨慎谪戍云南

黄峨不离不弃

嘉靖3年(1524年),杨慎因大议礼带头跪门哭谏,触怒了嘉靖皇帝,被罚到云南谪戍充军,由此夫妻分离。

虽然夫妻相隔遥远,但感情更加深厚。一旦空闲下来,黄峨就抑制不住地思念杨慎。何以解忧?唯有诗词。黄峨写了不少诗词,寄给杨慎。夫妻靠着鸿雁传书,排解相思之苦。

嘉靖5年(1526年),杨廷和因担忧国事、思念儿子而病倒。杨慎闻讯后,请假回家探望父亲。杨廷和见到儿子,精神大好,病也很快好了起来。黄峨决定陪同杨慎去云南戍所。在云南,他们一起饱尝流放之苦,躲避叛军和瘟疫,生活艰苦又淡泊。但黄峨爱心不移,与杨慎同甘共苦,互相体贴,常以词曲唱和,交流心声,成为杨慎讲学、著书的贤内助。

嘉靖8年(1529年),杨廷和病逝,杨慎和黄峨回家奔丧。打理完丧事后,杨慎又去云南服刑,黄峨留在新都继续挑起家庭重担。此后到杨慎去世的整整30年里,杨慎只回来了5次。

在长年的思念中,黄峨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名篇《寄外》:"雁飞曾不到衡阳,锦字何由寄永昌?三春花柳妾薄命,六诏风烟君断肠。曰归曰归愁岁暮,其雨其雨怨朝阳。相闻空有刀环约,何日金鸡下夜郎?"

隆庆3年(1569年),在杨慎死后10年,黄峨病故与杨慎合葬在新都西郊其祖父杨春墓的左边。她和杨慎一样,都活了71岁,实现了与杨慎"生同心,死同穴"的誓愿。

【听名家谈名人】能文擅词被称为"曲中李清照"

除了与丈夫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,黄峨令世人动容的,还有她的才情。

黄峨能文工诗,更擅词曲,尤其是散曲艺术性很高,被称为"曲中李清照"、"明朝林徽因",与卓文君、薛涛、花蕊夫人并称为"蜀中四大才女"。作品有《杨夫人乐府》,其中又因为与杨慎《陶情乐府》所收者相混,后世有学者将两人之作合编为《杨升庵夫妇散曲》。

而历来对黄峨的作品,评价都很高。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徐文长称赞她"旨趣闲雅,风致翩翩,填词用韵,天然合律",万历版《杨夫人乐府词余》序中,称她"才情甚富,不让易安、淑真"。 《黄莺儿》则被明代诗人张琦在《衡曲尘谈》誉为"字字绝佳"。

遂宁籍文史学者、巴蜀文化研究专家、张船山研究专家胡传淮这样说到:"黄峨以写离情见长,风格清新活泼、爽朗跳脱,感情浓郁而细腻,女性情态毕现。如《梧叶儿》、《折挂令》、《驻马听》、《落梅风》、《黄莺儿》、《罗江怨》诸曲,都写得缠绵悱恻,一波三折,催人泪下。而且,黄峨散曲内容较广泛,题材也较丰富,艺术性很强,被历代学者奉为我国古代妇女著作中的珍品。"

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、山西诗词学会副会长、黄河散曲社副社长张四喜则表示:"黄峨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通俗质朴之姿与活泼诙谐之趣,充分显示了元曲语言的当行本色。"

【黄峨价值在现代】 世人挖掘传承她的名人文化

黄峨才情兼备,关于她的故事与诗作,说都说不完。这位遂宁才女也可谓是遂宁一大宝贵的历史名人资源。而在现今遂宁,当地政府与学者对她的挖掘与传承不仅仅停留在黄峨古镇的打造上。

今年4月15-16日,一场特殊的 "研讨会"在遂宁举行,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精英、文朋诗友欢聚一堂,为的就是共同研讨黄峨散曲的艺术和学术精髓,并力促诞生一批精品力作,以此弘扬黄峨散曲。

在研讨会上,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杨颖指出,人文遂宁诗韵悠长,文贤之邦盛名远扬,共同研讨黄峨散曲的艺术和学术精髓,对于研究散曲文学价值、唱响"遂宁散曲"品牌、推进遂宁"文化强市"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。

遂宁要挖掘的不止是"黄峨散曲"。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遂宁市、安居区深挖黄峨文化,打造"黄峨文化"品牌,如先后举办了首届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,出版发行了"黄峨文化系列丛书",编辑出版了黄峨文化本土教材,拍摄"黄峨文化"专题片等,为传承、传扬"黄峨文化"做出了积极探索。

不仅如此,在安居还成立了"黄峨文化传承创新工程"领导小组,不断挖掘和赋予黄峨文化新的时代内涵;实施"黄峨文化展示中心(一坊三馆)"文化提升工程,把该基地建成为集传习、教育、参观、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历史名人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并借此平台广泛开展黄峨文化宣传普及活动。

安居区副区长潘昀还表示,接下来将筹备拍摄《才女春秋》影视作品,组织创作大型原创舞台剧三部曲《尚书女儿知府妹》《宰相媳妇状元妻》《风华绝代女诗人》等艺术精品,促进安居的黄峨文化品牌在广度、深度和高度上取得新的突破。

民间

传说

黄峨捐簪之处

被命名为"首饰垭"

由于待字闺中足不出户,青春之年即远嫁新都,黄峨在家乡遂宁并未留下多少人所共知的传奇,只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,留下了这样一个传说。

黄峨出嫁数年后,终于思乡情切,于某日起程返乡省亲。到了遂州地界,在玉丰的某一垭口上,正巧遇上了外出巡视的县令。那时的官道远没如今的宽阔平坦,两人的轿子堵在了一处狭窄的路口上。

县令从丫鬟口中,知道眼前这位正是一代才女黄峨。于是马上下轿前往迎接。黄峨看到家乡官道如此狭窄难行,随即从自己的头上取下金簪一枚,交到县令手中,作为修路的捐赠。

县令回衙后,立即命人将黄峨捐簪修路一事行文张榜,告示全县。全城军民商贾闻之无不感动,纷纷捐款捐物,出人出力,齐心协力修建官道,终于拓宽修缮了这条全县百姓出入斗城的必经之道……而黄峨捐簪之处则被百姓命名为 "首饰桠"。

记者翻阅《遂宁市志》考证,发现如今的安居区,的确有多个村镇以"垭"为命,但"首饰垭"一名却是在现今的射洪县广兴镇首饰垭。所以,这一流传于民间的传说真实与否现已无从考证,但在这位聪慧才女的身上,我们多少又读出了一些让人感怀的故土旧事……

相关链接

黄峨与明代遂宁黄氏家族

黄峨所在的明代黄氏家族,世代居住在遂宁县西眉乡皇榜寺,号称"诗人世家"、"官宦门第"。从黄峨曾祖父黄鉴,至其侄黄若榛,共历五代,一百余年间,这个家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,尚书、布政使、知府、进士、举人、贡生10多个,可谓满门生辉,占尽风光。

本版采写

全媒体记者 刘佳佳

北京时间客户端